top of page

【美股隊長@信報】銀行體系不穩 股票難升


港股2007年8月17日「大奇蹟日」,老股民應有印象:當日開市,恒指無消息下急跌1200點,到下午忽傳「港股直通車」政策,跌幅才收窄至285點,翌日更升過千點,人人如癡如醉。那頭港股瘋牛,要到10月底,才吿壯烈命終。

事後回望,2007年8月,港股無故大跌,實非黑天鵝;事前有一風險指標,已發出警號,往後多年,亦屢建奇功。

該指標為Libor-OIS息差(Libor-OIS spread)。前聯儲局長格林斯潘(A. Greenspan)稱之謂「銀行系統破產恐慌的晴雨表(a barometer of fears of bank insolvency)」,直接反映眾銀行,認為拆借予同業時「被走數」的風險。

OIS(Overnight Indexed Swap,隔夜指數掉期)是金融機構隔夜拆借利率的基準,當中不涉現金交收;而Libor(倫敦銀行同業拆息)機制,則為銀行間無抵押放貸的利率。

由於後者涉及貸款交收,或會「被走數」,風險自然較高,所以Libor利率,必高於同期OIS息率。太平盛世、銀行間彼此互信時,Libor多只高於OIS聊勝於無的10基點(basis points)。但當業界認為行家破產、違約風險上升,會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(risk premium),彌補風險,令Libor高於OIS的息差大幅上升。

事實上,港股2007年8月「大奇蹟日」暴跌前,Libor-OIS息差已極速飆升多日:由8月8日,僅13基點;到8月16日,已升至60基點!

據宏觀交易高手麥可.普萊特(M. Platt)於《新世紀金融怪傑》憶述:當日見Libor-OIS息差異狀如斯,畢生未遇,大感恐懼。翌週,出席投資論壇,慣常做法,不寫講稿,我口講我心,忽然衝口而出:「現時信貸市場的參與者,就像從50樓一躍而下,正飛墮至10樓。雖尚未斷氣,但隨後必死。

估計將發生信貸緊縮、股災,以及搶買國債。」言畢,全場死寂如靈堂。

普氏回到辦公室,心忖基金仍持有90億美元市場中立(market neutral)股票倉位,如自己預言成真,必定九死一生,即令將股票全面清倉。當時手下頂嘴:「我們仍跑贏大市,無須清倉。」普萊特氣得罵娘:「大哥,牛市你玩絕對回報;熊市你玩相對回報、輸少當贏?我哋做對沖基金,贏盡牛熊是行規!你連輸少(過指數)當贏,都講得出口,唔該你返屋企量地啦!」

(題外話:普萊特講話聽似刻薄,但其基金共11年戰績(含2008年海嘯絕天滅地的日子),期內資本最大跌幅(peak-to-trough equity drawdown)僅5%,相對平均年回報14%,故被封為金融怪傑一員。)

今年2月,全球股市大跌前,Libor-OIS息差已比「絕對安全區」的10基點高15基點。到10月中,Libor-OIS息差觸底後持續上升,美股、美國高息企債、石油立現洗倉潮。

時至12月11日,Libor-OIS息差逼近40基點,反映銀行體系呈不穩、互相猜忌之狀,加上被譽為新恐慌指數的美匯指數,看似橫行已完,將再展升浪,後市易跌難升格局難變。

(原載於2018年12月19日《信報》)

Featured Review
Tag Cloud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