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電台訪問文字版 (Part 3) –美股、港股投資環境的分別

電台訪問文字版 (Part 3) –美股、港股投資環境的分別

主持人:美股隊長,為何會轉戰美股?

答:在2011年時,自己預測大陸經濟,會開始下坡之路。當時GDP有11%增長,非常過熱,開始加息、存款準備金率,收緊銀根。大陸的經濟規律,一收就 「瓜」(完蛋)。你見到黨官不讓股市升,自然要想出路。小弟還算幸運,當年及早離去。後來大量本地細價股,自高位跌了七至八成。不知道大家還記得「穆迪紅旗」事件嗎?

起初以為是週期性調整。其後大陸經濟的結構性問題,愈來愈明顯:產能過剩、企業缺乏創意。隨著勞動成本上升,經濟優勢,慢慢消失。

轉戰美股,還有個人因素。初入行時,二三線股鮮有人研究。小弟還記得,當時跟舊老闆調研某金飾零售股。首次拜訪,如入無人之境,那時的管理層,非常親切和合作。事隔數月,第二次拜訪時,CFO的態度大不同:「小子,給你5分鐘時間,因為之後,要和歐洲股神,進行視像會議」。當時全球,流行投資大陸,以及眾新興市場,海外高手湧至,亦有大批大陸私募基金殺來。私募基金人多勢眾,跟國內公司溝通,一定較香港人優勝。

漸漸發現香港人,已失去優勢,大環境改變,便開始想找出路。加上美股當時美股牛氣沖天,香港卻疲不能興,於是取易不取難,轉戰美國。

事後回望,很慶幸做對了決定。後來某國的投機文化,主導香港,以小弟的性格和打法,必死無疑。

主持人:美股和港股,投資環境,最大的分別在哪?

答:美股市場,較為公平。香港散戶,以往很喜歡「炒業績」,實在是傻。分析員和跟公司有關係的人,對業績的「感覺」,一定較準。當然分析員會見公司時,管理層不會違法,透露每股盈利為多少。但卻可盤問他,例如營業額增加幾多?同店銷售增加幾多?開了幾多間新店?成本有沒有大幅變化?問完一輪,只要有小學三年級的數學程度,也能大概猜到,某公司盈利增長幅度的梗概。

此外,投資銀行,也會不定期舉辦路演(roadshow)、和投資論壇,讓公司發佈最新業務訊息。香港公司,喜好配股集資,讓好故事廣傳,自百利而無一害。時機成熟,便會收到配股的要約。

但在美國上市的大型公司,是近乎不可能,私下接見個別分析員。任何人,如果獲得獨有的公司資訊,很可能已經違法。假設公司私下接見了你,責任上,要將對話一字一句公開。當然美國的大公司,不會那麼笨,實際的做法,是公佈業績、或參加投行投資論壇時,將業務簡報、盈利和銷售指引(guidance),公開披露。這樣的做法,非常公平。

美國證監會,打擊內幕交易,非常落力,甚至會和FBI聯手,像特務電影般,截聽和跟縱。最醒目的例子,是對沖基金經理Steven Cohen。他是美國十大對沖基金經理,也難逃被美國證監會,搞到「雞毛鴨血」(叫苦連天)的厄運。

Steven Cohen有下屬,被判內幕交易罪成;而他個人,亦懷疑渉案。後來Steven Cohen跟政府成功和解,但已被「釘牌」(弔銷執照),只能管理自有資本,所有客戶必須離開。

小弟認為美股有公平的交易環境外,大型股市場,很有效率(highly efficient),強勢股、弱勢股,一眼盡覽。資金持續追逐強勢股,只需逐強避弱,操作上較易。

Part 2「向《金融怪傑》學習」: goo.gl/VpP3BU

(系列未完待續)

(本文是 Metro Broadcast 新城廣播有限公司 散戶奇兵 2016年8月27日訪問的擴充文字版。再次感謝監製 蔡展煇 - Steven 當日的邀請)

Featured Review
Tag Cloud
bottom of page